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吳氏族譜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吳氏族譜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曆史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曆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延陵第一家——申港望族吳氏
周春秋期,吳泰伯十九世孫季劄,以聖賢聞世,時人謂之賢公子。同時代的孔子對於長者季子十分崇敬和仰慕。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因躬耕延陵、封於延陵,世稱延陵季子,奉為古延陵地區人文始祖。
季劄,生於周簡王十年乙酉四月十八日,卒於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四月十三日(公元前576年~公元前485年)。父壽夢,有子四:諸樊、餘祭、餘昧、季劄,劄係老幺。季子少即聰而慧,知書達禮,長成更是滿腹經綸,德懿行端,在曆史長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為世人所仰止!
後三讓繼承發展前三讓,將至德精神臻於極致。
史稱泰伯三讓王位為"前三讓"。而吳王壽夢,見小兒子季劄出眾優秀,意欲傳位於他,季劄不受。王臨終乃遺囑兄終弟及。然季劄始終沒肯接受王位。史稱季子三讓王位為"後三讓"。
前後三讓,所同者都是從國之大局計,不求名利、不計個人得失,以博大的胸懷讓江山。所異者,前者為遵從父意,孝道占主導地位,後者是不從父意遵周禮,忠於禮典的成分占主導地位。曆代帝王對泰伯季子多有褒獎,而乾隆帝欽賜的“至德無名”匾,則點明了至德的精髓在於無名。無名者,不求名利也。前後三讓的互補將至德精神臻於極致。
徐墓掛劍,心許不欺,把誠信做到了完美境界。
《史記. 吳太伯世家》記載了掛劍典故,而《新序. 節士》則記錄更詳。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徐君在神色中流露出愛慕季子佩劍,並未提出要求,而季劄心領神會,但也並未在言辭上有所表示,隻是奈於出使使命未完成,心裏想在返程經徐時再贈於他;二是徐君雖,季劄仍堅守心許而掛劍於徐君墓前而去。
常人之守信,以紙筆為憑或以口說為憑而實現之。而季子心欲與之而踐行之,可謂把誠信推向了極其完美的境界。
才學淵博,聽樂明政知德,觀風審音,知民情民風,樹立起資政資治的典範。
季子一生躬耕延陵壟畝,同時積極為吳國的外交奔走驅馳。他奔走於徐、魯、齊、鄭、衛、晉諸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通過觀周樂,聽風雅頌各種歌曲,便知國之興衰,民之強弱和幸福指數,展示了他高超的賞樂才學和藝術鑒賞能力,更顯示出他具有睿智的政治預見和洞察力。一路上使魯燕、聘齊鄭、適衛如晉,會見結交了無數鄰國高士名賢,交流中他見微知著、知德明政的宏論妙語,不但贏得了各國的敬仰,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對我國曆朝曆代的資政資治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睦鄰友邦,以自身的博學多才和人格魅力,贏得了各國的讚賞、認同與尊敬,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成功開展了吳國對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並對我曆朝曆代外交工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及至周敬王三十五年,已是九十二高齡還身臨戰場成功調停了楚陳之戰。當年,季子逝世,葬於古延陵邑(今江陰申港街道南首)。
孔子獲悉悲痛不已,親書"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碑,立於季子墓前。
縱觀我吳氏十九世祖季劄公一生,循禮孝悌,讓國承德,以禮明政,聞樂知德,觀風審音,掛劍酬心,睦鄰友邦,玉懷清風,高澹雍穆,仁心全義,坦蕩無名,無古無今。
泰伯為古句吳國創建者,都於梅裏。此即後春秋時的吳國,闔閭時遷都姑蘇。其後以國為姓。泰伯與十九世裔孫季劄,對太湖流域社會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影響十分巨大,同為江南吳地人文始祖。
現全國吳氏約有人口二千九百多萬,加上徙於海外約五百餘萬,計三千四百多萬。而季劄係我吳氏最重要的繼世祖。全國吳氏出延陵,世稱延陵吳氏。吳氏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屬延陵季子後裔。季子躬耕於延陵舜山下,即後來因春申君黃歇開了一條縱貫長江與上湖的人工河而稱之為申港這一帶。子裔在此繁衍生息,故延陵吳氏本源在申港,申港是吳氏最重要的發源地。因而吳氏是申港最早(申港江陰常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皆自季劄始)、最大的望族。
由於春秋後期的滅國之災,使申港及其播遷於臨近的吳氏亡命全國各地,又有後來為學當官而外遷的。申港吳氏在唐宋前,鮮有留居者。至元明兩朝,外遷吳氏才有回遷。
現申港吳氏主要有至德堂存惠係和三讓堂吳梓支兩個支係。
至德堂存惠係吳氏主支德一公支,由元朝名臣吳直方遣孫德一公(季子六十四世孫)回遷故裏舊屬申港、今屬常州天寧區的吳下裏。後裔有部分播遷於申港境內的西伍、省 、吳家墊、嚴村、胡田三橋、繆家墊、新莊上、橫溝頭、西街、西橫塘、錢家莊、北楊園、女家灣、謝家灣等地。
三讓堂吳梓支季子後裔吳鳳寶之子吳瑞芝(季子八十三世孫),在明萬曆年間由常州小南門外清水潭遷回申港,在磨盤橋結宅。
至德堂巜江陰延陵吳氏宗譜》載:季子三十八世孫吳光烈為梁蕭銑尚書仆射,被李世民圍執,堅決不肯接受太宗“複本官”之命,於唐武德六年放歸故裏申浦吳下裏。配夫人許氏,因無子,齋戒誦經三年未果,與夫人禱宿於季子廟(即今申港季子祠),夢青鸞自劄溪橋上飛來入懷,後果孕,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生,取名兆鸞。劄溪橋因此更名鳳凰橋,劄溪也被人們稱為鳳凰河了。光烈公曾孫畫、棋、琴、劍四人,戊子科同榜進士,唐玄宗詔賜“一家四進士”匾。
宋時存惠公官至丞相。存惠公孫(季子四十七世孫)曰詩章、書章、禮章、樂章、射章、禦章、易章,兄弟七人分別於壬戌、乙醜、戊辰、辛未連續四科皆中進士,時稱"延陵第一家"。
元時吳直方,才氣豪華,登進士,為左丞相脫脫之師,薦為宣院同知。經毗陵謁季子祠,題詩於壁雲:非是雲礽愛出山,奈迥天使不吾還。後囑孫吳德一、吳德二、吳德三回遷故裏吳下裏。
德一公為承事郎,子宗三為浙江解元。後世吳潤為進士,官至布政司。存惠公派吳氏,一門進士多達五十餘人。
三讓堂吳梓,為季子六十二世孫,遷歸江陰奉延陵公祀。
今申港吳氏有曾任江陰市副市長的新莊上吳林興,曾任申港鎮黨委的吳家墊吳誌清,曾為南京軍區三八紅旗手、中校、副譯審的西伍吳來娣等。
梅裏家風傳萬代,延陵世澤續千秋。申港吳氏必將在新的曆史時期,與時俱進,為人類社會作出新的應有的貢獻!
吳衛祖撰文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