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12:02:45 阅读: 92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長江的特點,以及長江的特點是夏天水變混,冬天水變清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遜河和剛果河(紮伊爾河),居第三位。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麵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2]
由於流域人口眾多,人均占有水量為276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長江水資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徑流的時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占水資源總量的99%;在地表水資源中,河川徑流量又占96%以上。汛期的河川徑流量一般占全年徑流量的70%~75%。徑流地區分布也很不均勻,單位麵積產水,以金沙江和漢江水係為最少,鄱陽湖和洞庭湖水係為最大。[8]
旱澇災害
長江流域各地區發生幹旱與洪澇災害的史料記載悠久,最早的旱災記述在漢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穀絕”(《漢書·五行 誌》);高後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漢水溢,流民四千餘家”(《漢書·高後紀》)。從大量史料中選擇記述詳實和可比性較好的曆史時期典型旱 災年份有公元1671、1679、1778和1835年;典型水災年份有1586、1663、1788、1831、1853、1867和1870年。上述典型旱澇年絕大部分集中在清代,這主要是清代距今最近,曆史文獻資料保存較好,記述較詳,並不能說明清代旱澇災害最為頻繁。清代以前的一些嚴重旱澇年事件,或記述簡略,或文獻不全,多數從略未選。近百年來,長江流域也出現過比較嚴重的旱澇災害典型年份,有大量的實測資料和分析研究文獻,可供參考,此處未列入。選列的11個典型旱澇年,根據曆史文獻記述的災情嚴重程度,各用3級予以區分,即:幹旱、大幹旱、嚴重幹旱和水災、大水災、嚴重水災。
長江流域旱澇災害的地域分布特性極強,各地區發生不同程度旱澇災害的差異甚大。根據中央氣象局(現稱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的《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1470~1979年)資料,旱澇係列采用5級表示:Ⅰ級——澇,Ⅱ級——偏澇,Ⅲ級——正常,Ⅳ級——偏 旱,Ⅴ級——旱。長江流域100E以東地區有37個站點,經整理分析得出長江流域曆史幹旱(Ⅴ級)和洪澇(Ⅰ級)頻率分布圖。流 域發生比較嚴重幹旱的頻率平均為5.55%,中下遊地區受旱機會高於上遊地區,其中長江三角洲、幹流中下遊和洞庭湖地區幹旱頻率高達9.0%以上,為全流 域最高幹旱頻率區;其次是上遊的嘉陵江地區,中心最高幹旱頻率為7.0%以上。流域洪澇災害的平均頻率為7.97%,顯著高於幹旱頻率。洪澇災害的地區分 布大體上與幹旱相同,即中下遊地區普遍高於上遊地區。在幹流中下遊和兩湖地區有一東西向的洪澇災害高頻地帶,其中鄱陽湖北部和洞庭湖沅江、澧水至中遊荊江 河段為洪澇災害的兩個高頻中心區,中心頻率高達12.0%以上;長江上遊的嘉陵江和漢江上遊地區為第三個洪澇災害高頻區。上述洪澇高頻地帶和中心與初夏中 下遊的梅雨雨帶、盛夏上遊集中性降雨雨帶以及流域的主要暴雨中心位置基本吻合。
長江源:沱沱河
長江曆史旱澇在時間上的分配也是不均勻的。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5號《氣候》公布的全國1000餘年的“旱澇型年表”資料,經補充分析得出長江流域曆史幹濕氣候和旱澇周期變化規律。一千餘年來,長江流域經曆了三個大幹濕氣候周期振動,其濕潤期和幹旱期最短為120年,最長達220年,其間各包括3~5個小旱澇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進入新的濕潤氣候期。
下一篇:央行:糾纏人民幣匯率問題無視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