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數字化改革進階 12億人實現“碼”上就醫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隻要一部手機就能輕鬆辦理掛號、繳費、打印報告單、取藥、醫保結算等全流程就醫購藥和醫保報銷業務,這在5年前還難以想象。
2019年11月24日,全國首個醫保碼在山東省濟南市激活,標誌著就醫購藥正式進入了“一碼通”時代。5年後的今天,在各地醫保部門、醫療機構以及互聯網平台、銀行等多主體的有效推動下,醫保數字服務的普惠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國家醫療保障局(以下簡稱“國家醫保局”)日前公布了醫保碼最新使用情況。截至目前,全國醫保碼用戶已經超過12億,覆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接入93萬家定點醫藥機構。
國家醫保局表示,將繼續加快推動醫保個人賬戶跨省共濟從試點向全國鋪開,進一步豐富使用場景,盤活“沉睡”資金,擴大使用範圍,讓醫保製度更公平、更可持續,讓醫保碼服務惠及更多領域、更多參保群眾。充分吸收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成果,建立“一人一檔”“一藥一檔”“一人一賬”“一檢一檔”等應用,為相關主體構建個性化畫像。
“無卡就醫”走向全覆蓋
5年時間,醫保碼從無到有,為全民醫保提供了堅實保障。小小一個“碼”,不僅是醫保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縮影,更是中國人看病就醫體驗躍遷的生動注腳。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之前,不同參保類型、不同參保地區之間使用的身份識別介質各有不同,整體上缺少統一的醫保服務身份識別介質。國家醫保局組建後,於2019年11月推出了全國統一的醫保電子身份標識——醫保電子憑證,即醫保碼。
根據國家醫保局官方信息,通過持續推進醫保碼“全場景通”“全流程通”“全國通”,醫保碼近年來實現了群眾看病買藥的“三個轉變”:一是服務方式從“持卡”向“脫卡”轉變;二是服務場景從“單點”向“全程”轉變;三是服務範圍從“本地”向“全國”轉變。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年底,我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約13.34億,按目前超過12億醫保碼用戶計算,占基本醫保參保人數比例已達到90%。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邢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醫保碼的使用基本實現了醫保服務在全國範圍內的互聯互通,不但減輕了患者看病就醫的壓力,更是有效促進了醫療資源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渠道的均衡配置,可以說是“普惠”的核心,即醫療資源惠及人群的“廣覆蓋”和醫療資源對於參保人群的“可及性”,也證實了數智化在普惠民生領域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在醫保碼推出的5年中,各地方的激活率也在穩步提升。以浙江為例,醫保碼已成為該省使用率最高的電子碼。
在醫保碼發布五周年的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醫保局局長曹啟峰表示,2020年8月,浙江醫保碼全麵上線,完成醫保碼激活率超過20%的目標,到2023年9月,激活率達100%。
不僅如此,醫保碼的推廣應用,也實現了醫保服務的全國互聯互通,打破了地域限製。
“雲南省目前參保人數有4560萬,城鄉居民參保人數達到了3900萬,如何打破城鄉二元壁壘,破解農村基層就醫報銷不便捷、辦理醫保業務不方便等痛點堵點是不小挑戰。”雲南省醫療保障局醫療保障基金運行監測評估中心主任王玫坦言。
為解決基層信息化能力較弱的問題,雲南醫保局啟動刷臉結算及服務村村通工程。以最偏遠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試點,分步連通了全省14381個鄉村醫療機構,無線專網配備了醫保服務、刷臉終端,部署醫保直接結算信息係統,打通最後一公裏道路。
一位西部地級市醫保從業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異地就醫患者已經實現醫療費用的實時結算。醫保碼普及後,優質醫療資源實現了向基層和邊遠地區傾斜。
“一碼通用”貫通就醫全場景
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係統的便民服務水平關係社會大眾切身利益。如何“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係和服務網絡,在提高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上下更大功夫?”醫保領域的數字化改革是關鍵一步。
醫保碼的快速擴麵,除了監管部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技術力量和平台效能也不容忽視。
目前,醫保參保人可以在國家政務服務平台APP、微信、支付寶、手機銀行等多渠道使用醫保碼。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是用戶數量較多的兩大第三方渠道。
支付寶方麵向記者透露,作為國家醫保局官方第一大第三方激活和醫保支付渠道,目前已經有超7億人通過支付寶激活醫保碼。其中有70%用戶為家中一老一小綁定親情賬戶。
微信方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4年,參保人通過微信使用醫保碼超過2.4億人次,較2023年近乎翻倍。以醫院窗口排隊繳費每次10分鍾計算,微信醫保碼一年內幫助參保人節省了24億分鍾。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從線下院內掃碼、刷臉、購藥、結算,到線上複診、續方、醫保結算,醫保碼使用的場景持續擴容,使得足不出戶用醫保買藥也變成現實。
官方信息顯示,2023年11月以來,國家醫保局指導支付寶、餓了麽、美團、京東等平台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有序推進醫保線上購藥項目。記者注意到,醫保碼就醫購藥也被列入了國家醫保局2024年“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
基於醫保碼,山東已實現醫保電子處方在線流轉。沈陽則通過多碼打通,實現“一碼通城”。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沈陽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張威表示,沈陽基於雙碼融合,推出了全市統一的數字身份證——沈陽市民碼。目前,市民碼實名激活達880萬人,醫保碼的激活率達到了95.86%。
在此基礎上,多位市場人士預計,2025年,全國多地醫保部門還將持續深入開展針對醫保碼使用問題的“走流程、找堵點”活動,不斷提高“醫保碼”“一碼通”的含金量,以打造更加智能、便利、高效的醫保便民服務。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保險研究所所長魏麗看來,醫保數字化服務將邁向智能化時代。她認為,下一步需要各級醫保部門、各地醫療機構、平台企業多方協同、積極探索,從親民、便捷和易獲得等方麵持續提升醫保服務質量。
數字化便民進階
盡管醫保碼發展取得了可觀成效,但醫保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場景和流程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未來推進醫保數字化便民服務,兩大趨勢值得關注。一是醫保商保一站化,二是就醫經辦服務快速AI化。
在醫保商保一站化方麵,近年來,我國著力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梯次減負的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國家醫保局多次釋放積極信號,明確表示要進一步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的有效銜接。與此同時,一些互聯網平台也開始在該領域探索。
總裁韓歆毅介紹,2024年12月,支付寶推出商保碼,患者住院繳費刷完醫保卡後,如需補充,可直接使用商保碼申請墊付住院費用,後續再向保險公司發起報銷理賠。迄今已有超1000萬人在支付寶實現了醫保、商保一站付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表示,醫保保障範圍有局限性,商保碼的發展促使醫保與商保深度融合,使參保人在醫保基礎上獲得更全麵、個性化的醫療保障,滿足多元醫療需求,進一步促進完善多層次保障體係。
在郭金龍看來,醫保、醫療、商保等多行業通過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有利於促進醫療產業創新升級。
在邢鸝看來,後理賠一直是商業醫療保險的一個痛點。“隨著醫保碼的普及、基本醫保與商業健康保險有效銜接等積極政策信號的釋放,以及商業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和互聯網平台等在商保碼的開發、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等領域的不斷創新,我們預計商業健康保險將會再次迎來高速發展期。”
此外,在技術滲透之下,各地醫保經辦服務也在快速走向AI化。AI在醫療服務體係支持與重塑、優質資源擴容和分配等方麵展現出巨大潛力。比如,支付寶推出的“AI健康管家”就可以在醫療機構內為患者提供就醫路線規劃、AR帶路、查報告、醫保支付以及長期健康管理等服務。
然而,醫保碼的不斷擴麵提效,也讓個人信息安全麵臨各方麵挑戰。
“醫保碼的應用涉及大量的個人健康信息和財務信息,如何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時兼顧用戶體驗,是法律和政策製定的一大挑戰。”一位地方醫療保障基金中心人士對記者表示。
該人士表示,雖然醫保碼在就醫購藥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基金監管、藥品采購、價格監測等方麵的應用場景仍有待進一步豐富。“其中智慧醫保的應用能力也有待提升,應用場景仍需拓展。”
對於該問題,各地醫保局也在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障就醫人員的個人信息安全。
張威表示,當前沈陽醫保局通過9個部門數據的聯動,構建了沈陽市醫保一橫一縱的數據體係。通過與信息平台實時聯動數據,保證全過程全結果的不可篡改。這個平台上全程實現了電子化的處方流轉,引入CA認證的管理模式,可以保證數據的全程可溯源。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