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羊城晚報
文/羊城晚報記者 崔文燦 ⠥/受訪者提供
小米公司CEO雷軍千萬年薪挖角95後AI天才少女的消息近日登上熱搜。被重金招募的大模型領軍人才畢竟是極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值得思考或有借鑒意義的是:人工智能專業會是“新天坑”?火爆的“人工智能+”專業,到底該怎麽交叉?近日,在廣州一場名為“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研討會”上,數位來自本科、高職院校的代表交流起麵對人工智能浪潮的困惑與自我變革。一名參會教師直言:“如果我們不努力,教人工智能專業的老師可能就要被人工智能給幹掉。”
應對場景之變
招聘市場上,AI相關專業有多火?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AIGC)應用的爆發,相關崗位需求增長量超300%。美國谘詢公司麥肯錫曾預測,2030年中國的AI人才缺口將達到400萬人。
不過,作為人才供給端,高校卻感到“壓力山大”。
暨南大學於2020年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今年該專業走出首批畢業生。但學校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黨總支書記周玉宇感慨,相較創設專業之初,當前的環境對老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要求高了,對學生的評價也變了——場景之變讓學校壓力增大不少。
華南師範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蔣運承有著相似的壓力:“從備課到各種的資源的獲得,好多事情人工智能可以幫我們來做,本來我們應該挺開心、挺輕鬆,但這種模式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論傳授知識,人工智能比我們厲害多了,到底我們該怎樣培養學生?到底怎樣去講授?這是師範院校應該琢磨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努力,教人工智能專業的老師可能就要被人工智能給幹掉。”
當前,按教育部規劃,要在2030年之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對於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如何具備科學且專業的人工智能素養、是否能正確地向中小學學生講授人工智能,確是挑戰。另外,對於廣大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和高校教師而言,如何認識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提升其相關素養,如何做好人工智能與其他專業的交叉和落地,仍有待探索。
“借力”設計AI課程
壓力之下,高校有所行動。華南農業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軟件學院院長黃瓊透露,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公共課或會發生變化。當前,華農的計算機類公共課主要還是側重計算機操作、數據庫應用、基本編程等傳統知識,但接下來,學校將啟動人工智能通識課,其中一個原因是,要讓非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在創新創業時,也能考慮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影響,“不同的專業方向,所需要聚焦的學習內容會有所不同,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共通的——人工智能的基礎大家都要學。”
對於產業界的快速更迭,學校選擇“借力”,利用產教融合,提升學生水平。黃瓊介紹,本學院學生在大三時,會把學生送到合作企業,在一兩個月時間內,由企業工程師用AI實戰項目來訓練學生,讓學生增長實踐經驗,以此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此外,華南農業大學還將人工智能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模塊,對該方向感興趣的學生會重點選修該模塊課程,以此加深對人工智能的理解。
“確實要發揮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發揮企業在我們工科院校學院的培養作用,還要強調發揮導師的作用、以賽促教的作用,”周玉宇說,“我們聘用了很多來自企業的老師,他們起到了非常好的導向。”
盡管都涉及人工智能,但各校專業設置仍有所側重。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的專業設置上,都突出了網絡安全特色。在“人工智能+”相關專業裏,也會開設人工智能安全方麵的特色課程。盡管廣外以文科見長,但該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常吉透露,2025年,人工智能通識課將成為全校必選公共課。
地處韶關市的廣東鬆山職業技術學院則將大數據產業鏈人才鏈和技術鏈三鏈緊密融合,對標國家“東數西算”工程人才需求,聯合華為、聯想、軒轅網絡、中軟國際等企業,在韶關超大型數據中心產業園內共建了“粵北大數據產業學院”,著力打造“校中園”“園中校”為特色的省級示範性產業學院,孵化大學生創業公司。現在每年約有600名學生在產業學院實習、實踐,承擔園區IDC數據中心運營管理。教務部部長王玉賢說:“未來,學院會在課程、標準、教材等方麵發力,在AI賦能職業教育、賦能專業數字化轉型方麵做出粵北品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