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原:分狹義和廣義沒有什麽龍首一說,狹義指河南)
司馬遷《史記》說“昔三代之居皆再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嵩高是漢武帝時期所封,豫州為天下之中,九州之中,因此嵩高又為中嶽嵩山,古時的豫州範圍有多大?這點是任何人都必須要知道的。
夏商時期的豫州是指從三門峽、洛陽,東到鄭州、開封,南到南陽、許昌、禹州以及湖北荊山這一帶,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原文如下:
《禹貢》曰:荊、河惟豫州荊,荊山。見湖廣襄陽府。《周禮ⷨ𗦖: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
狹義上的中原指河南全境,廣義上的中原指的就是河北、山西、山東、湖北部分地區,某地人為了偷中原,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連《詩經》中提到的“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也當成中原最早的出處,實際上《詩經》中的中原也並非指某個地方,原文如下: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詩經•吉日》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詩經•小宛》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既克有定,靡人弗勝。有皇上帝,伊誰雲憎?《詩經•正月》
這裏的中原指的是原野,並不是中原最早的出處,也不是指某個地理概念。
中原一詞最早出現於《吳越春秋》,原文如下:
吳又恐齊、宋之為害,乃命王孫駱告勞於周,曰:"昔楚不承供貢,辟遠兄弟之國,吾前君闔閭不忍其惡,帶劍挺鈹與楚昭王相逐於中原。
這裏所說的楚昭王就是春秋末年楚平王之子,楚平王在位十三年,非常的昏庸,因寵信費無極,再費無極讒言之下,楚平王殺了太子的老師伍奢,又殺了郤宛和伯員、白州犁,伍奢之子伍子胥,伯員之子伯嚭,兩個人就逃到了吳國,楚平王死後,楚昭王即位,楚昭王一即位就誅殺了費無極全族。
不過,當時楚昭王年幼一切權力都掌握在令尹子常的手中,吳王闔閭伐楚是因為楚昭王得到了湛盧之劍,
闔閭聞楚得湛盧之劍,因斯發怒,遂使孫武、伍胥、白喜伐楚。
要說楚昭王落難時,蔡國就趁機威脅楚昭王,還想殺了楚昭王,這個仇再楚國恢複元氣後就報了,滅了頓國(今河南寶豐縣),俘虜了蔡國國君蔡辛公,話說吳國擊敗楚國後,伍子胥就撅了楚平王的墓鞭屍三百下,還侮辱楚國大臣。
隨後吳國引軍攻擊鄭國,要說吳國為什麽攻擊鄭國?是因為鄭國當年殺了楚國太子建。
除了楚昭王相逐中原以外,還有楚莊王問鼎中原,楚莊王便是哪位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那個有為君王,也是問鼎中原出處。
當中原對外時又指中國,如《三國誌•諸葛亮傳》中就提到了,原文如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當晉朝統一天下後,三十五年後就分崩離析了,晉室南渡,司馬睿建立東晉,如《趙至傳》記載,“顧景中原,憤中雲踴,哀物悼世,激情風厲。龍嘯大野。”晉書中記載的中原一詞還有很多處。
如《晉書•後趙•石勒傳》中記載,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麵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如,《晉書前秦•符洪傳》謂健曰:“所以未入關者,言中州可指時而定。今見困豎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辦。符洪傳中明確提到了長安非中原。
中原一詞和中原王朝是兩個概念,不能混淆概念,當一個朝代統一天下時才能稱之為中原王朝,或者統治中原,也才能稱呼為中原王朝,像三國之蜀、吳,南渡之東晉,南朝宋齊梁陳沒有統治中原,就無法再稱為中原王朝了。
這也是為什麽諸葛亮稱呼曹操定都的地區為中國了,如《晉書後蜀李雄傳》記載,每謂人曰:“關、隴之士皆當南移,雄以中原喪亂,乃頻遣使朝貢,與晉穆帝分天下。
記載中原一詞的書籍,如《水經注》記載
又東北過河南縣南,《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中土,南係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
如,《宋史地理誌》和《宋史嶽飛傳》中就分別提到了中原,
中原板蕩,故府淪沒,職方所記,漫不可考。高宗蒼黃渡江,駐蹕吳會,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畫長淮。
這裏提到的陝右就是指陝西,中原就是指河南以及河南周邊區域,
就《嶽飛傳》裏提到的中原就有九處:
恐不足係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複。”
杜充將還建康,飛曰:“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
四年,除兼荊南、鄂嶽州製置使。飛奏:“襄陽等六郡為恢複中原基本,
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複故疆,
張浚至江上會諸大帥,獨稱飛與韓世忠可倚大事,命飛屯襄陽,以窺中原,
飛遣楊再興進兵至長水縣,再戰皆捷,中原響應。又遣人焚蔡州糧。
飛遣王貴、董先等攻破之,焚其營。奏圖蔡以取中原,
如,《讀史方與紀要•河南方與紀要序》中記載,“入於曹操,遂能雄長中原。”
“永嘉以後,中原蕪沒,”而陝西曆史上周武王稱自己為西土之人,從不說自己是中原之君,這就是區別。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我要点评